建筑垃圾是指在建(构)筑物的建设、维修、拆除对地基进行开挖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块、废沥青混凝土块以及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混凝土、碎砖渣、金属、木材等。
城市建筑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30~40%,它产生于建筑物新建及解体之时,大量的混凝土废块、废弃砖瓦、建筑部件残渣及污泥杂物等,是需要从原地清除的垃圾。建筑垃圾不像生活垃圾那样时时都在产生,而是“阶段”性的,因此通常不太被普通人所重视。建筑垃圾有时间性,空间性和持久危害性,特别是占用大量土地,降低了土地的有效利用率。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速,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在注重环保、生态及资源的社会大环境中,人们开始不再将其作为垃圾而是逐步认识到它是一种可再生利用的资源。近年来,特别是建筑施工、建材生产、环境保护及相关的业界已经着手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并且拿出产品。这些产品基本上是以建材为主,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我国建筑垃圾管理现状分析
1 我国建筑垃圾管理概况
我国有关部门在1995年时出台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的法规,这是第一次将建筑垃圾问题提了出来。但这是一项限制建筑垃圾产生和排放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堵住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源头。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建筑和环境等都出现了新的理念。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得到重视。国家有关部门也对相关技术与示范工程项目给予了资金与政策支持。支持综合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新型建材。同时,利用城市垃圾生产建材等资源优化处理技术与成套设备也被放到优先发展的项目之中。
近年来在我国,上海、北京等地区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1990年就将结构工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经分拣、剔除并把有用的废渣碎块粉碎后.配制强度可达5Mpa以上的抹灰砂浆和砌筑砂浆。总建筑面积13×104m2的剪力墙和框剪结构共计回收利用建筑废渣480t。北京城建集团一公司先后在9×104m2。不同结构类型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回收利用各种建筑废渣800t以上,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楼地面和混凝土垫层。河北工专新兴科技服务总公司开发成功一种“用建筑垃圾夯扩超短异型桩施工技术”.该项技术是采用旧房改造、拆迁过程中产生的碎砖瓦、废钢渣、碎石等建筑垃圾为填料,经重锤夯扩形成扩大头的钢筋混凝士短桩,并采用了配套的减、隔振技术,具有扩大桩端面积和挤密地基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垃圾的排放量迅速增长,组成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可循环利用组分比例不断提高。据统计,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牛排出的建筑垃圾就超过l亿吨。全用建筑垃圾总排放量达数亿吨,往往是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耗用大量土地、运输费用。近年来.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含装备)的研究工作已逐渐展开,笔者建议要开展以下两项工作:1)国家和有经济实力的建筑施工企业应投入资金和人力.立项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和相关成套破碎设备的深入研究与开发;2)应抓紧在全国范围内,对建筑施工企业施工每平方米建筑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数量状况,进行一次综合调查统计,依此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建筑垃圾允许产生和排放数量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2 上海建筑垃圾处置和管理的现状
(一)上海建筑垃圾管理的体制架构
上海作为特大型的城市,在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上实施市、区两级政府管理体制。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管理的主管机关,其所属的渣土管理处负责具体管理,区(县)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分工范围内的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具体由各区(县)渣土管理所以及外高桥保税区设立的相对独立的建筑垃圾管理部门承担。
(二)上海建筑垃圾的产量及流向
根据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申报统计,目前上海每年产生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约2300-2400万吨,约生活垃圾产生量的3.5倍.其中,工程渣土约1800万吨,工程泥浆约300万吨,装潢垃圾估计在200-300万吨。
上海建筑垃圾的出路主要包括:
l)、回填标高
由于上海地处东海之滨,地势较低,在工程施工中需要大量的工程渣土进行标高回填.近年来每年平均有约3000个工地需要回填土,大约消纳1500万吨的建筑垃圾,这是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消纳的主要途径。
2)、围海造田
大部分工程泥浆和部分深层盾构土通过船运到东海边,由管道吹泥捧放、围海造田。
3)、堆山造景
由于上海地处长江冲积平原,境内少山。因此有的地方通过工程渣土堆高,进行堆山造景,上海闽行的体育公园,外环线绿带等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制作建材
目前有1座利用工程渣土制作砌块或建筑骨料的加工厂,每年可消纳约20万吨建筑垃圾。
5)、其他
大部分装潢垃圾进行简易填埋处置,少量混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进行处置。
(三) 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
目前,上海的工程渣土和装潢垃圾以车辆运输处置为主、车辆运输加船舶中转处置为辅;工程泥浆以车辆运输加船舶中转为主,车辆直接运输至处置点为辅。
全市登记进入数据库的车辆运输单位有372家,建筑垃圾运输车辆4000多辆,运输船舶76只,工程泥浆中转码头9个,工程渣土中转码头5个。
建设工程的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以10吨以上大型车运输为主,装潢垃圾和市政维修产生的建筑垃圾由8吨以下小型车为主。工程泥浆全部由密闭的槽罐车运输。
3 我国建筑垃圾管理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 施工管理、施工工艺技术的落后是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由于采用落后的建筑材料、采用纯手工操作,必然造成材料的损坏和浪费,另外管理的不善,从而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要大大减少建筑垃圾,一方面要求加强建筑管理,在设计和施工的组织方面采取措施,即在建筑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仔细的计划和组织。另一方面应大力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并采用新型建材。
2) 缺乏建筑垃圾处理的管理监督机制
我国现行的城市垃圾处理政策的法制约束力在于产生垃圾的部门需要交纳垃圾处理费。而我国施工单位所需交纳的垃圾处理费用比较低,在经济上无法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处理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应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立法工作,建立建筑垃圾处理的合理规范,理顺建筑材料和处理(填埋)建筑垃圾的价格体系。
3) 缺乏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推动机制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出路在于建筑垃圾处理的专业化与产业化。一方面需要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科研工作,使建筑垃圾的处理专业化。另一方面通过采取优惠政策、建筑垃圾产品的标准化等措施来推动建筑垃圾的产业化。
二、国外建筑垃圾管理现状分析
对于建筑垃圾的管理、处理而言,发达国家大多实行的是“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采用科学手段,使之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日本、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经验和处理方法很值得借鉴。
国外许多国家采用了“谁生产垃圾,谁负责谁付费”的观念,是既合情合理,又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这可以使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采取措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减少建筑垃圾的危害;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政府减少负担,更好的履行其监管和指导职责。要贯彻好这种机制,政府要对整个城市的垃圾做一个全面的监测系统,建立起一个高效率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整个城市垃圾进行控制。